华科激光研究院院长李正佳教授:解码红蓝光技术的能量机制,为绿色光疗立基筑魂

发布时间:2025-08-12 17:08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研究院院长,李正佳教授深耕光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数十载,其针对红蓝光技术开展的系统性研究,为绿色光疗的临床转化应用筑牢了扎实的理论根基。在《激光医学与生物效应》等权威著作中,他更是首次系统阐释了红蓝光与人体细胞间的“能量对话”机制,成功推动这项前沿技术从实验室的理论探索迈向临床实践的广阔应用舞台。

 

 

红光:细胞修复的“能量引擎”

 李正佳教授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红光(620-750nm)的生物效应源于其对线粒体的精准激活。当红光穿透皮肤组织到达细胞线粒体时,会被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特异性吸收,这一过程能加速电子传递链效率,使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量提升30%-50%。ATP作为细胞的“能量货币”,其增量可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及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为组织修复提供核心动力。临床数据显示,经红光照射后,皮肤创伤愈合速度可提升20%-40%,且瘢痕形成率显著降低。

 

 

同时,红光还能通过调节氧化应激平衡发挥抗炎作用。李正佳团队发现,红光可减少细胞内活性氧(ROS)过量产生,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这一机制让红光在骨关节疼痛、慢性创面等炎症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蓝光:抗菌消炎的“物理利器”

针对蓝光(400-450nm)的研究中,李正佳教授揭示了其“光动力抗菌”的核心原理。蓝光可激活细菌内源性光敏物质(如痤疮丙酸杆菌中的粪卟啉Ⅲ),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单态氧(¹O₂)。单态氧具有强氧化性,能破坏细菌细胞膜脂质结构、降解DNA,最终实现精准杀菌。与抗生素不同,这种物理抗菌方式不会诱导细菌耐药性,对耐药菌株同样有效。实验数据显示,蓝光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杀灭率可达99.9%,且对皮肤正常菌群影响极小。

 

 

 

技术转化的“桥梁作用”

李正佳教授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推动了红蓝光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他主导建立的“光疗参数优化模型”,明确了不同疾病对应的红蓝光波长、能量密度及照射时长标准——例如痤疮治疗需蓝光415nm、能量密度10-20J/cm²,而慢性创面修复则需红光660nm、能量密度30-50J/cm²。这一模型为康企双大板红蓝光治疗仪等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关键参数支撑,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大众健康。

 

 

基于实验室里的精准数据到临床中的切实疗效,李正佳教授以“光疗参数优化模型”搭建起技术与产业的坚固桥梁。当红蓝光治疗仪从医院诊室、触达寻常家庭,那些经科学验证的波长与能量,正化作驱散病痛的温暖光源。这不仅是康企集团技术转化的成功实践,更印证了“用绿色光疗,创至美生活”这一企业使命深刻意义 —— 让每一项科研突破都扎根需求、服务民生,让绿色光疗真正照亮健康中国的前路。